换热器(Heat Exchanger)是一种实现两种或多种流体之间热量传递的设备,通过冷热流体的热量交换,达到加热、冷却、冷凝、蒸发等工艺目的,广泛应用于化工、石油、能源、食品、制药、制冷等工业领域,是工业生产中能量利用与节能的核心设备之一。
换热器的分类方式多样,常见的按传热原理和结构形式分类如下:
-
间壁式换热器
冷热流体被固体壁面(如管壁、板片)分隔,不直接接触,通过壁面传递热量,是工业中最常用的类型。
-
特点:结构简单、操作安全,适用于不同性质(如腐蚀性、毒性)流体的换热。
-
举例:列管换热器、板式换热器、套管换热器等。
-
混合式换热器
冷热流体直接接触、混合并完成热量交换,同时可能伴随质量交换(如相变)。
-
特点:传热效率极高(接近 100%),但要求流体混合后不产生有害反应且易于分离。
-
举例:冷却塔(冷却水与空气直接接触散热)、喷射式冷凝器(蒸汽与冷却水混合冷凝)。
-
蓄热式换热器(回热器)
利用固体蓄热体(如陶瓷、金属填料)交替吸收和释放热量:先让高温流体加热蓄热体,再让低温流体流过蓄热体被加热。
-
特点:结构紧凑,适用于高温(如冶金、燃气轮机排气余热回收)、大流量工况,但存在冷热流体少量混合的风险。
-
举例:冶金行业的高炉热风炉、燃气轮机的回热器。
-
管式换热器
以管子作为传热元件,通过管壁实现换热,适用范围广(高温、高压、大流量)。
-
列管换热器:见前文详细介绍,由管束、壳体、管板等组成,是工业中最常用的换热器。
-
套管换热器:由两根同心套管组成,内管走一种流体,环隙走另一种流体,可串联多组增加换热面积,适用于小流量、高粘度流体。
-
蛇管换热器:换热管弯成蛇形,浸没在容器内的流体中(如反应釜夹套),结构简单但传热效率较低,适用于实验室或小规模生产。
-
板式换热器
由多块金属薄板(通常为不锈钢、钛合金)叠加而成,板片表面有波纹或凹槽,形成流体通道,冷热流体在板片两侧逆流流动。
-
特点:传热效率高(比列管换热器高 30%-50%)、体积小、易拆卸清洗,但耐温耐压较低(通常温度≤200℃,压力≤2MPa)。
-
应用:食品、医药(卫生级要求)、空调制冷等行业的加热或冷却。
-
翅片式换热器
在管子或板片表面加装翅片(金属薄片),通过增大传热面积强化换热,适用于气体(导热系数低)与液体的换热。
-
分类:管翅式(翅片缠绕在管外,如汽车散热器)、板翅式(由隔板、翅片、封条组成,结构紧凑,用于航空航天、低温工程)。
-
特点:传热面积大(翅片可使单位体积换热面积达 1000-2500 m²/m³),但易堵塞,不适用于含颗粒或粘性流体。
-
螺旋板式换热器
由两张金属板卷成螺旋状,形成两个螺旋通道,冷热流体在通道内逆流流动,通过板壁换热。
-
特点:传热效率高(逆流换热 + 湍流强化)、结构紧凑,适用于高粘度流体或含少量颗粒的介质,但维修困难,耐压较低(≤2MPa)。
-
传热系数(K)
衡量换热器传热效率的关键指标,单位为 W/(m²・K),表示单位面积、单位温差下的传热量。K 值越大,传热效率越高,受流体性质(导热系数、粘度)、流速、传热面状态(结垢会降低 K 值)影响。
-
示例:水 - 水换热的板式换热器 K 值约 1500-4000 W/(m²・K),列管换热器约 800-2000 W/(m²・K)。
-
换热面积(A)
参与传热的总表面积(如管壁、板片的接触面积),是设计换热器的核心参数,需根据热量交换量(Q=K×A×Δtₘ,Δtₘ为平均温差)计算。
-
压力降(ΔP)
流体通过换热器的压力损失,与流速、通道结构(如翅片、折流板)相关。压力降过大会增加泵或风机的能耗,设计时需平衡传热效率与压力降。
-
耐温耐压性能
由材质(碳钢、不锈钢、钛合金等)和结构强度决定,如列管换热器可承受高温(≤1000℃)、高压(≤30MPa),而板式换热器通常适用于中低温低压。
-
应用场景:
-
能源领域:余热回收(如工业窑炉尾气热量回收)、太阳能集热